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无人航空器技术研究协会  
BISTU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ssociation

收藏本站
 
协会简介
ABUIABAEGAAgg4HHigUo7q3FiQcw-gI49wI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最强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组织。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与产教融合为目标,以“创新、高效、协作”为工作宗旨,运用了现代企业式的管理运营模式,最大化的联动学校现有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并由国内顶尖无人机企业参与,着力培养关于无人航空器技术方面的技术人才,不断孵化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项目,努力帮助一届届勤信学子,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与创业梦想,并努力成为全国知名技术成果转化与科技项目孵化平台!

联系我们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无人航空器技术研究协会

地址:海淀区清河小营东路12号实验楼407室

联系人:张志强(教授)

电话:13240480003

E-mail:381869495@qq.com

基本信息
ABUIABAEGAAg0ILHigUo34HK7AEw4QI4zwI

协会全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无人航空器技术研究协会

英文全称:BISTU Unmanned Aerial VehicleTechnology Research Association

组织性质:非盈利性组织

所属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团委

指导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团队发展历程
ABUIABAEGAAgxZDKigUokqSazgIw0QU40AI


一、团队历程——团队勇前行

说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品牌,信息科大无人机团队无疑是不得不提的亮点。信息科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成果展示区,无人机团队的成果展示“占领”了最主要展台,学生队员们亲手制作的竞技航空模型以及已经上市的多款无人机产品,更是直观地汇报了这个队伍的创新成果。


(一)认识自我——我们是信息科大无人机团队

  但是,就在2011年以前,信息科大在无人机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不仅学生们不懂,甚至没有相关的专业老师,而协会创始人唐荣宽通过“多功能无人机的设计制造”在校内一鸣惊人,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于是,一群人从此看到了无人机作为朝阳产业,在未来十年内必将迎来大发展,于是在20092010短短两年内,从01,连续组织完成了三个和无人机技术相关的项目并积累了自己的队伍。将已有成果作为基础,联合了20位来自全校各个专业的同学历时3个月,筹备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无人航空器技术研究协会”(简称信息科大无人机协会),协会第一届便组织了近百人的庞大队伍。

而这个当年新成立的无人机协会与学校老牌的学术、技术类社团的兴趣小组或比赛战队式的模式不同,信息科大无人机协会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双创”理念以前,其组织目标就已经是“产、科、研”一体和科技创业孵化。协会运用了现代公司式的管理运营模式,将学术研究和商业应用进行了充分的融合,最大化的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并由无人机企业参与,着力培养关于无人航空器技术方面的技术人才,以达到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组织创新与战略模式突破。

  而事实也恰恰论证了这一点,在其他组织还在每年机械化的重复参加固定的比赛项目时候,无人机协会在2014年——积累了3年的的成果后,协会借助联想国创项目的成果和创客大赛的平台,迅速整合协会内部的已有专利成果,孵化了深圳市创翼睿翔天空科技有限公司,并拿到了广东泰一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战略投资。

  20173月,顺利完成股权变现和技术成果移交的部分创始团队,决定离开广东泰一高新,继续回到母校,一方面与当初的恩师张志强教授再度投入一线的技术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希望将自身的创业经验借助无人机协会这个亲手打造的孵化平台,一代代的传播下去,继续造福信息科大的莘莘学子。

  目前无人机协会已经申请了了近十份无人机领域的关键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并在许多舞台上绽放出光芒:就在今年刚刚结束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无人机协会凭借国创计划支持下的出众创新作品,荣获北京市二等奖;而在今年尚未结束的“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校赛前八的项目当中有,无人机团队孵化的创业项目占了半壁江山,纷纷跻身市赛。可见,校园内外,飞行梦让这个历时八年的团队举例,依然朝气蓬勃。

(二)追根溯源——时光见证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

  协会走过的八年时光转瞬即逝,如今回想起来有辛酸苦辣,也有甜蜜的收获。八年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甚至瓶颈,是学校的支持与团队每个人的努力,让这个团队才能够有今天的成绩。

1、我们共成长

  回首2009年,无人机还是只停留在军事新闻里的词汇,离我们还那么遥远。而在那时,现在已经尽人皆知的大疆无人机还没有人听说过,此时的社团创始人团队仅仅是刚入学的懵懂大一新生,几个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凑在了一起,组成了学习的小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2010年底,随着研究的深入,团队创始人在校内网发布了人才招募,很快形成了一个10人的小技术团队,继续申报了一个科研行动计划项目《以脉冲喷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系统的固定翼飞机的设计》。

  经过讨论,大家通过机电工程学院张志强教授正式向信息科大校团委提交了社团注册申请,当时的校团委李华涛书记非常支持,认为大家对科学技术的热情值得鼓励,所以从注册到招新,都轰轰烈烈的展开了。首次招新便非常成功,从一个只有5个人的小团队,迅速组成了一个40人的庞大队伍。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学院,拥有不同的经验与背景,但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在无人机这一鲜为人知的朝阳产业中做一些研究与学习,出一些技术成果。而后的时间也充分证明了这批人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取得了如今的成绩。

2、团队的凝聚核心——唐荣宽

  团队的壮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核心人物思想的突破、自身能力的不团提升和社会势能的不断积累。而个人的成长,也依赖于创业成果将其带到了更高的平台,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与风景。

  所以,如果说信息科大无人机团队的发展离不开北京市科研行动计划项目的支持,那么其核心创始人唐荣宽的成长,也与北京市科研行动计划项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八年间,唐荣宽从亲自挽起袖子上阵查文献资料、画图,下实验室和工厂制作原型机的技术男;到带领一支小队指挥作业的队长;再到坐镇一个常年多达百人的科技组织,运筹帷幄的组织领袖;最后到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掌舵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这一步一个台阶的扎实进步,是唐荣宽自身技术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是唐荣宽内心思想的历练,同样是唐荣宽性格磨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从一个做事风风火火,脾气直率火爆,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变成了一个多听少说,三思后行,性格稳重谦逊的人。

我们很难说到底是个人的成长促进了组织的发展,还是随着组织发展到新的阶段,提升了个人的成长,但作为团队核心的唐荣宽,就是这样,默默的在这八年的过程中与无人机团队循环进步着,同时不断的将有志向的人聚合在一起,组建了这个团队,合并了大家的梦想,共同携手前进。而国创计划,种下了这颗种子,给了他一个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样也给了由唐荣宽凝聚起来的一批有能力有抱负的年轻学子们机会,使他们能共同成长,荣辱与共。

3、匠铺需要能工巧匠

  虽然说一个团队领导者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作为一个实打实的技术组织,技术成果还需要一批想做事能做事的技术支撑团队才行。

  在无人机团队八年的历史中,借助国创项目的支持,打造了一支包含全校各个学院学生的专业过硬,纪律严明的技术研发、飞行作业与项目管理团队,这也是无人机团队成绩背后最坚强的人才后盾。第二届协会成员刘正阳,作为协会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无人机飞行员,运用国创项目申报下来的参赛设备刻苦练习,一人便精通固定翼、多旋翼和直升机飞行,并可独自进行无人机拆装,一时扛起了无人机协会技术负责人的大旗,其广泛的技术能力至今团队内无人出其右,随着毕业,刘正阳也借助自己的娴熟的技能,进入了国内知名工业级无人机企业任无人机售前工程师;第三届加入协会的成员李颜均,凭借其固定翼航模的基本功,加上在协会的继续努力,借助国创支持对比赛设备进行了深度改良,屡屡斩获全国航模最高奖项——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F3A国际特技表演及2V2空中对战比赛金牌,成为每年固定的获奖项目,为协会争取了大量荣誉,而李颜均不仅自身优秀,对于新人的培养也认真负责,其教导的学弟学妹陆续都成为了协会技术骨干;第四届技术骨干郭彬与顾凡松两名同学,在协会的三年时间里积极参与了很多协会组织的国创项目,在协会组织的带领与国创计划的支持下,积累了充足的行业与技术经验。尚未毕业,通过了层层选拔,被招入中国航天九院无人机研究所。而同样是第三届的协会下属项目负责人高阳臻,在国创计划的培养下独立组织成员,完成了一架多功能固定翼无人机的结构设计开发工作,并参与了消防机器人与消防无人机的横向课题。同时因自己本科阶段科研经历丰富,在刚刚高于国家线的情况下,被贵州大学研究生录取,在技术方面得以继续深造;而更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届协会成员王旭阳,在大一毫无基础的情况下,由于大疆航拍无人机价格昂贵,借助国创计划的支持和师兄的技术传授,自己设计制作了自己的第一台用于影视航拍的无人机设备,而自此步入了无人机航拍领域,仅仅短短三年的时间,从横扫所有校内航拍业务的红人,一直到对外接商业广告宣传片,至今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航拍品牌“千北阳”,并参与了《蛮荒记》等一系列影视剧和商业广告的航空拍摄,成为了很多影视导演的御用航拍飞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信息科大人欣慰的看到,八年间,在国创计划的一路支持下,信息科大学子们从一颗颗种子如今已经变成了参天大树,无人机团队则以绿树成荫。而这些毕业的优秀人才并没有离开协会,在唐荣宽的凝聚下,形成了无人机协会顾问团队,继续为组织平台的发展贡献者自己的力量,为后续的学弟学妹提供了一条进步与成长的林荫大道。

4、矢志不渝,不忘初心

随着大量的媒体对团队进行曝光与报道,社会上的投资人约见了无人机协会的负责人唐荣宽,希望能够出资500万将唐荣宽和他的核心团队孵化成创业公司。经过反复的接触与商讨,协会孵化了第一家创业公司——广东泰一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泰一科技)的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创翼睿翔天空科技有限公司。从一个不盈利的科技兴趣小组,转型成为面临巨大市场竞争和研发压力的企业,起初的创始团队也十分不适应,还是在学生研究的状态,为了一个较难的问题卡住了研发主线,但是在不断跟市场接触下,创始团队慢慢意识到了时间是企业最大的成本,不能因为一个可以变通的技术问题卡住整体的开发节奏,逐渐企业进入了正轨。最后,经过两年的努力,深圳市创翼睿翔以协会4个核心创始人为起点,扩展成为30人的研发企业。

  201610月,创翼睿翔完成了自己的研发使命,交付了自己的全部开发成果后,转到了产品的后续生产与产品维护工作当中。但是,创翼睿翔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创业企业,因为作为企业,它只有研发和开发板块,缺乏市场和营销的成分。考虑到个人和团队在未来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在创始人唐荣宽的带领下,创翼睿翔的部分核心团队决定回归本源,继续与信息科大无人机协会共同孵化新的项目。

  经过快速的资源整合加上成熟的企业运营经验,2016年底至20174月,这短短的五个月的时间里,协会重整旗鼓,采用了全新的组织架构体系,并迅速的完成了第六届执委领导团队的选举,组成了项目团队,开展了新项目的研发工作。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张志强老师关于消防无人机的研发课题。

在取得这些成就同时,协会也认识到了无人机相关人员的匮乏所带来的难题。于是同年3月,协会正式决定孵化协会第二家创业企业,这也是第一家完全由信息科大无人机协会成员独立商业策划、独立市场运作、独立产品开发的——北京市启智天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启智天空)。

  启智天空致力于以无人机为主题,通过自主研发的教学用具,让大学生与职校学生,能够在设计制作无人机的过程中,充分掌握CATIAPro EC语言编程等一些列工科知识,做一个真正有趣味的课外科技实践教育。在这一培养理念下,协会人才质量飞速提高,其消防无人机项目于2017年斩获北京市挑战杯二等奖,而协会组织的4个无人机主题项目,通过精彩的路演,夺得了学校八强中的四席,全部晋级市赛。

5、我们一路前进

  团队与国创的结缘可追溯到2011年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所申报的《多功能无人机的设计与制造》项目。这个项目也为我们带来了第一笔研发基金。在2011年底-2014年初的两年里,组织化运作的无人机团队,所申报的北京市科研行动计划项目的数量与质量都越拉来越强,总共申报下来了20余项大创项目。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于2012年所提出、2013年迭代、2014年真正完善的《双横流风扇可悬停新概念飞行器研制》这一课题,通过将当时最新的扇翼机技术与直升机结合根据伯努利原理飞机将轻易的升空。实现长航时高载重的高效能飞行。可以说这个项目真正开始了团队的国创历程。简单的来说,团队后续所申报的如2015年所申的国创项目《一种用于四旋翼飞行器的航拍增稳云台系统的设计》等项目也是《双横流风扇可悬停新概念飞行器研制》课题的延续。

虽然研发期间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有的团队人员素养不够高,有的项目分工不是特别明确,有的项目对研发思路思考的不是很清晰,可以说我们面临着很多科技团队都面临的困难,作为一个刚刚组织化运作的团队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在项目团队的辛勤努力与协会管理层的强力监督下,最终没有一例无法顺利结题的情况,科研口碑非常好的同时成果丰硕。


二、科研道路——从零开始的积累      

(一)初识科研

2009年,随着第一个项目:“脉冲喷气式发动机的设计与制造”的开始,我们的创新科研道路正拉开了帷幕。从最开始对于机械设计、CAD绘图、三维建模与互换性的知识的学习到对于后续项目“以脉冲喷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系统的固定翼飞机的设计”的申请。通过前前后后近一年的时间,团队成员走访京津冀10余家无人机企业,自学了航空理论和一些必要的航空空气动力学仿真工具,终于用可耐腐泡沫雕刻了一架飞机的雏型。虽然由于成员经验不足,指导专家资源不丰富等原因原型机没能顺利起飞。但是团队成员经此一役,充分的了解了无人机行业的现状,并且对整个飞行器的设计脉络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

  2011年十月,经过首个项目的探索与实践后,为了汇聚更多力量完成技术攻坚,团队核心5人完成了社团注册申请工作,并迅速组成了一个40余人的庞大队伍。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学院,拥有不同的经验与背景,但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在无人机这一鲜为人知的朝阳产业中做一些研究与学习,出一些技术成果。

 2011年底,团队完成了13项无人机技术相关的北京市研行动计划项目申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校将《双横流风扇新概念飞行器项目》推选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该项目主要解决了当时已有的飞行器效率较高的无法悬停飞行,而可悬停飞行器效率极低的现状。将扇翼机这一最新航空器的原理上进行变形,即保持了扇翼机效率较高、不失速、高载重的优良特性,同时增加了可悬停飞行的能力。用横流风扇产生极大的翼面上下表面空气流速差,从而产生高效率的飞行升力。

  20141月,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协会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AR眼镜与无人机航拍画面的结合,并制作出了可以的原型机,获得了当年全国联想创客大赛全国9强。

  20147月,协会运用本设计所制作的无人机在李颜均同学带领的一批航模运动骨干共同努力下,在全国锦标赛当中斩获颇丰,并获得了国际特技飞行(F3A)的金牌。

(二)逐渐深化

  随着无人机在航拍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科研成员意识到了飞行器航拍增稳云台的重要性,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增稳云台,以物理手段和机械设计,尽可能减小飞行器机身的震动、晃动导致云台不稳,从而达到航拍画面增稳的效果。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协会先后申请了《多旋翼无人机安全降落系统及方法》与其衍生的《无人机空余安全隔离系统及方法》、《无人机搜救系统及方法》、《迫降装置及具有其的无人机》等一批专利初步完成了专利申请工作并最终获得了授权。

(三)获得投资

  进入2015年后,随着大量媒体对团队的报道,经过反复的商讨后,无人机协会核心团队成员接受了投资人的注资并开始了独立开发了盖娅无人机(上市后更名为开拓者)的工作。

  盖亚无人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中小型无人机气动设计。它包含两部分内容:基于翼身融合技术的无人机机体设计和新型无人机尾部布局设计。通过弱化飞行平台机翼和机身的分界线,使机翼和机身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极大降低飞行平台的阻力系数,提高飞行平台的升阻比,并且还能增大飞行平台的内部空间。而新型尾部设计的关键在于,通过V型尾翼和常规尾翼的组合使用,增大整机在俯仰力矩方面的控制力。由于多个舵面的联动控制,即使4个伺服装置中任一装置出现故障,这种设计仍然能能够稳定飞行平台的姿态,保证飞机安全返航。盖亚的研发可以说是测绘行业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团队于20166月,以测绘行业旗舰无人机的称号在上海召开了盛大的产品发布会,到场投资人与行业内的企业专业都给予了高度好评。地信领域的最权威的媒体泰伯网与无人机领域最专业的互联网媒体无人机网,都对此次盛会进行了深度报道。经过不断的产品迭代测试,最终团队将盖亚无人机研发中所用科技手段在201610月底完成了整理,申报了如《尾管及具有其的无人机》、《尾翼结构及具有其的无人机》等发明专利与《盖亚飞行器》外观设计专利。


三、社会效益——来于学校、归于社会

  信息科大无人机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砥砺中茁壮成长。回顾项目发展历程,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信息科大良好的科研氛围,离不开多位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更离不开“国创项目”的大力支持,项目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实践,项目发展的成果也必将回馈社会和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提升。

(一)立足教育,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信息科大无人机项目最初成长于“国创计划”,是学生基于专业学习和科研兴趣而开展的一项创新性研发工作,突出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项目的成长离不开信息科大专业教师的指导,离不开信息科大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

反哺学校,努力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营造全员参与的文化氛围

信息科大无人机项目始终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注重以优秀项目凝聚科研团队,在学校里建设“传帮带”的体制机制。自2011年成立至今,信息科大无人机协会已发展到第七届,协会成员规模也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常年注册会员60余人,外围成员破百人,可以说无人机协会已经成为学校优秀学生科技社团的代名词。

(二)服务社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打造“产、学、研、用”协调发展的孵化体系

 经过八年的发展,信息科大无人机团队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由无人机项目衍生出的各类科技创新作品和项目也逐渐增多,如创翼睿翔天空科技有限公司、启智天空模块化无人机教育、基于无人机的完整消防体系、城市建筑健康监测机器人以及VR+全域旅游等。其中,创翼睿翔天空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于2015年获得融资500余万元,启智天空项目预计将于2017年下半年获得融资200万元。另外,无人机项目及其衍生项目还注重社会效益,直接或间接创造社会就业岗位达100余个,项目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以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